
4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开发行辅导公示显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谱”)已于2025年4月14日启动上市辅导,计划6个月内完成科创板IPO筹备,若成功上市,智谱将成为“AI六小虎”中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其上市进程不仅代表资本市场的认可,更将检验其GLM大模型技术能否在商业化场景中持续创造价值。

智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显示,智谱辅导前期准备工作于2025年4月启动;2025年5月-2025年7月,辅导期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持续尽调并规范整改;2025年8月-2025年10月,完成第二阶段正式辅导。

就在同一天,智谱还宣布开源GLM系列32B与9B模型,涵盖基座、推理及沉思三大类型,全部采用MIT协议,支持商业自由使用,同时启用全球域名“z.ai”。最引人注目的推理模型GLM-Z1-32B-0414,不仅在AIME等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接近DeepSeek-R1(671B参数),推理速度更达到200 tokens/秒,成为当前国内商用模型中速度最快者,且价格仅为后者的1/30。智谱同时上线新平台Z.ai,集成全部GLM模型,作为未来核心交互入口。基座模型GLM-4-32B在代码生成、函数调用等智能体关键任务中表现出色,而沉思模型Z1-Rumination-32B则通过强化学习与搜索能力的结合,探索AGI潜力,在复杂研究型任务中具备独特优势。
清华基因: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的“技术派”
大模型之家发现,智谱AI的崛起与其深厚的“清华基因”密不可分。2019年,该实验室十余年积累的知识图谱、认知智能等技术成果完成商业化转化,智谱由此成立。其核心团队中,CEO张鹏、董事长刘德兵等高管均为清华系技术骨干,兼具学术沉淀与产业转化经验。这种产学研深度绑定的模式,使得智谱在技术迭代上始终紧贴学术前沿,其研发的GLM(General Language Model)系列大模型在权威评测中多次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2021年,智谱推出了首个十亿级参数大模型GLM-10B。此后四年间,其技术迭代持续加速:从支持多模态交互的GLM-4-Air到实现端到端实时推理的GLM-Realtime,智谱的技术矩阵已覆盖文本生成、图像创作、视频合成等全场景需求。其最新发布的GLM-Z1-Rumination模型,更以“自主思考+自动执行”的双重能力,将大模型从工具进化为智能体。
产品矩阵:从技术底座到商业闭环

在消费端,智谱清言这款搭载GLM-Z1-Rumination模型的智能助手,不仅能完成文案创作、代码编写等基础任务,更通过本月推出的“沉思”模式实现突破——系统可自主分析用户需求,跨平台检索小红书、知乎等信息源,生成完整商业报告甚至直接运营社交媒体账号。
企业服务领域,智谱构建起“基础模型+行业解决方案”的双层架构。其金融版大模型已应用于某国有银行的智能投研系统;教育领域,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发的AI助教系统,可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并实时跟踪反馈。截至2025年3月,智谱的行业客户已突破200家,覆盖政务、医疗、制造等12个垂直领域。C端产品,智谱清言App拥有超过2500万用户,年化收入(ARR)超千万。
资本“弹药库”:200亿估值背后的战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以来,智谱已共计完成48亿元融资。2024年12月17日,智谱完成30亿元融资,投前估值200亿元,新晋投资方包括多家战略投资者及国资机构,老股东君联资本等继续跟投。该轮融资主要用于国产基座大模型技术攻坚及商业化生态扩展。
而2025年3月3日宣布完成超10亿元战略融资,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参投,重点投向GLM大模型研发及长三角区域布局,同步成立浙江智谱新篇科技公司以深化本地化服务;3月13日,珠海华发集团宣布战略投资5亿元;3月19日,成都高新区宣布投资3亿元,强化智谱AI在西部地区的产业落地。
年内仅3月单月即完成超18亿元融资,结合其他渠道披露,2025年累计融资额已突破2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其股权架构中未设置单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实现治理平衡,这种去中心化结构既保障了技术决策的独立性,也为后续资本运作预留空间。
行业坐标:“六小龙”领跑与生态重构
在被称为“大模型六小龙”的中国AI第一阵营中,智谱的IPO进程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与侧重单点技术突破的竞争者不同,智谱选择了全栈式路径——从底层算力优化、模型训练到应用层产品开发,构建完整技术闭环。这种战略使其在2025年初的第三方评测中,以GLM-4-Air模型在推理速度、多模态理解等关键指标上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行业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1200亿元,但行业正面临从“技术炫技”到“价值创造”的转型阵痛。智谱的商业化探索为此提供参考样本:其开源生态已吸引超10万开发者,CogView4文生图模型下载量破百万次;而在企业端,通过“标准产品+定制开发”的混合模式,可以将项目交付周期缩短至同业平均水平。
上市之路:技术信仰与资本考验的双重博弈
选择在此时启动IPO,智谱显然嗅到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2025年初,《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2030)》明确提出支持AI领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而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修订,更是为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敞开大门。不过,摆在智谱面前的挑战同样清晰:全球大模型技术仍以月为单位迭代,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尚存变数;另一方面,投资者对AI企业的估值逻辑正从“故事驱动”转向“现金流验证”。
“智谱需要证明技术优势能转化为持续的盈利模式。”某头部券商TMT分析师指出,“其智能体技术虽在B端打开突破口,但C端产品如何突破用户付费天花板仍是待解难题。”
当资本市场的大门向智谱缓缓开启,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AI产业走向成熟的信号。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消费市场的产品落地,再到如今叩响资本之门,智谱的十二年技术沉淀与五年商业化探索,恰是中国新一代科技企业崛起的缩影。
正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所言:“AI企业的上市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检验技术价值与商业逻辑匹配度的开始。”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更多AI领军企业走向公开市场,一场关于技术创新、资本助力与产业变革的宏大叙事,正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棋盘上悄然展开。
原创文章,作者:志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moai.com.cn/archives/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