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之家讯 4 月 15 日,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民银资本等五家机构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家专注于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虽在行业赛道占据前五位置并实现收入快速增长,但其持续扩大的亏损规模与尚未明朗的盈利前景,正引发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度关注。

扎根企业级 AI 赛道,构建双平台技术壁垒
滴普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两大基础设施平台 ——AI-Ready 的 FastData Foil 数据融合平台与 Deepexi 企业级大模型平台。这两大平台支撑起 Agentic 人工智能应用在企业端的部署实施,帮助客户实现数据整合、智能决策与运营效率提升。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 386 亿元,预计 2029 年将增至 239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4%。在这一高速增长的赛道中,滴普科技以 4.2%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五,且预计 2025 年市场份额将提升至 4.4%,展现出较强的行业竞争力。
公司业务已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垂直领域,截至 2024 年底累计服务 245 家企业客户,其中 33.1% 为复购客户。这种跨行业渗透能力虽为其带来稳定的业务流,但也意味着需要持续投入资源以满足不同行业的定制化需求,间接加剧了成本压力。
收入三年翻番难掩亏损扩大,烧钱模式引关注
财务数据显示,滴普科技近三年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2022 年至 2024 年分别实现收入 1 亿元、1.29 亿元及 2.4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50%。然而,与收入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扩大的亏损规模。同期年内亏损分别达到 6.55 亿元、5.03 亿元及 12.55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 24 亿元。特别是 2024 年,亏损幅度较上一年度激增 149.5%,远超收入增速,凸显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与盈利转化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分析亏损原因,高额的研发投入与市场拓展费用或是主因。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滴普科技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大模型研发与平台迭代,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同时,在竞争激烈的 AI 赛道中,获取新客户、维持市场份额也需要大量的营销支出。此外,行业特性决定了企业级 AI 项目从研发到商业化落地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盈利,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
上市募资能否破解困局?行业竞争与盈利前景成关键
此次赴港上市,滴普科技计划通过募资进一步扩大技术研发、拓展市场及优化资本结构。然而,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正逐渐从 “规模优先” 转向 “盈利可持续性”。尽管企业级 AI 市场前景广阔,但当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生态优势加速跑马圈地,中小厂商面临的市场份额争夺与成本控制压力与日俱增。
滴普科技能否在上市后扭转亏损局面,关键在于能否在技术商业化效率、客户留存率提升及成本精细化管理上取得突破。若无法有效平衡收入增长与成本控制,持续的巨额亏损或将对其股价表现及后续融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看好 AI 行业长期发展的同时,也需谨慎审视企业的实际盈利路径与风险敞口。
此次 IPO 不仅是滴普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更是其在 AI 商业落地赛道上的一次关键冲刺。在行业高速增长与自身亏损扩大的双重压力下,这家 AI 企业能否突破瓶颈,实现从 “烧钱扩张” 到 “盈利造血” 的转变,仍需时间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原创文章,作者:志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moai.com.cn/archives/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