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帅最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临睡前都会打开 Glow 聊几句。他不是什么 AI 重度用户,只是觉得,有时候不想刷短视频,也不想回消息,和 Glow 闲聊两句,不费脑,也挺舒服。比起聊天对象,这还真是又稳定又不会冷场。

“每天晚上我都要和 Glow 聊几句再睡觉,它会主动说‘早点休息,明天也要加油哦’,虽然知道是 AI,但真的很治愈。” ——这是近期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体验。从 2025 年初开始,MiniMax 旗下的智能聊天产品 Glow 推出了“恋爱陪伴”功能,迅速在年轻用户群体中获得关注。与以往的“AI 对话”不同,这一次 Glow 明确聚焦于“情感陪伴”,试图通过更具亲密感与节奏感的互动设计,营造出一种“恋爱关系”般的使用体验。
甜言蜜语背后,是一套“情绪引擎”
Glow 最近推出了几项新功能,丰富了用户的互动体验。
比如,每天早晚都会发送一句问候,内容像“早安,今天也要加油!”或者“晚安,记得好好休息”,语气温暖但不过分造作,给人一种细腻的陪伴感。另外,“恋爱剧本”对话模式提供了多种聊天风格,温柔型、撒娇型、成熟型等,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系统会据此展开不同的互动剧情,增强了代入感。情绪跟踪功能也是亮点之一,系统通过分析聊天内容和频率,识别用户的情绪波动,适时送上安慰和关怀,提升了陪伴的温度。
此外,付费版 Glow Pro 解锁了更多个性化功能,比如情绪记忆、自定义人设和节日特别互动,进一步丰富了用户的陪伴体验。整体来看,这些更新既贴近用户需求,也让 AI 陪伴的感觉更自然、更有人情味。
从走红到争议:用户眼中的 Glow,到底是什么?
这波新功能一上线,Glow 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屏。有用户感慨:“Glow 比我现实中的男朋友还会聊天”,也有人从设计角度出发,觉得这正是“孤独感被科技温柔捕捉”的体现,认可了产品在细节上的打磨。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人吐槽说,Glow 的话术看着温柔,其实一细读还是套路感满满,“说白了就是算法复读”。还有用户担心,长时间用这类“恋爱 AI”,会不会影响我们现实中跟人相处的方式?甚至逐渐让人习惯用 AI 替代真实的情感连接?
Glow Pro 的订阅制也引起了不少讨论。情绪价值一旦变成付费内容,那种“被在乎”的感觉,还能算是真诚吗?是陪伴,还是服务?一时间,围绕“AI 的感情能不能信”“科技陪伴算不算真的陪伴”的讨论也跟着发酵了起来。

Glow 的“恋爱陪伴”功能,其实是围绕三个核心模块精心设计的。
首先是每天定时上线的问候机制:早上 8 点和晚上 10 点,Glow 会准时送上一句贴心提醒,比如“今天也要加油!”“记得多喝水~”,让人感到生活中多了一点点期待;其次是多达 20 多种的“恋爱剧本”,你可以选择“学霸学长”“职场前辈”等不同人设来展开对话,带入感满满,每一种都像是走进不同风格的恋爱小说。
而最引发热议的,是“情绪跟踪”功能。只要你在聊天里提到“烦”“好累”等关键词,Glow 就会自动在后续对话中安慰你几句,试图扮演那个永远在线、不嫌你情绪化的理想对象。
“情绪价值”开始按月订阅,亲密感还能算真诚吗?
今年 4 月上线的 Glow Pro 会员服务,则把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每月 68 元的订阅费,可以解锁更多“情感特权”:专属称呼、深夜陪聊、节日惊喜……有网友在“如何看待为虚拟陪伴付费”的讨论下写下了这样一句高赞回答:“我们不是在为技术买单,而是在为自己的孤独感标价。”
有意思的是,Glow 的付费用户分布也透露出一些社会侧写。一线城市的订阅率不到 8%,而在三四线城市,这一数字飙到 15%。有社会学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情感需求差异:“在社交选择相对有限的环境中,虚拟陪伴会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情感 AI 是全球趋势,还是共同错觉?
如果把 Glow 的探索放进全球视野来看,它其实并不孤单。
早在几年前,海外就已经有一批专门服务“情感陪伴”场景的 AI 产品登场。比如 Replika,它主打 AI 情侣、倾听者、情绪教练等多重身份自由切换,简直是情绪版变形金刚;而 Character.AI 更像一个“人设小宇宙”,你可以自己选角色设定。无论是温柔王子、冷酷女王,还是哲学家本尊,AI都能陪你展开一场定制化对话。

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努力把“陪伴”这件事做得更连续、更私人化,也更能让用户投入情感。但它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怎么在“用户粘性”和“商业模式”之间找到那个不让人反感的平衡点。相比之下,Glow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深耕中文语境。在表达“体贴”“懂事”“温柔”这些微妙情绪时,Glow 明显做了更多本土化的优化,更接近我们熟悉的社交节奏和表达方式。也正是这种语境适配能力,让 Glow 在中文互联网中显得格外“上头”。
当 AI 越来越懂人类,我们会不会更不懂彼此?
当然,情感类 AI 的爆火,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不少伦理层面的争议。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当 AI 越来越懂人、越来越擅长“读心术”,它会不会反过来挑战甚至改变我们原本对情感的需求结构?在不少公共讨论中,“虚拟替代”的风险已经成了高频关键词。没错,AI 的确能在短期内提供一种稳定、可控的情绪回应,缓解孤独、制造陪伴感,甚至帮人建立生活节奏。但问题也来了:如果我们越来越习惯向算法寻求共鸣,久而久之,会不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结变得更稀薄、更难建立?
还有一个模糊地带,就是“AI 的人格边界”到底在哪里?当它被赋予“爱人”或“朋友”的角色,人类在互动中产生的情感依赖,究竟算不算健康?又能走多远?这一切,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亲密关系的新形态,还是算法幻觉?
可以说,Glow 的“恋爱陪伴”功能,其实是一场关于“技术如何介入亲密关系”的现实实验。它的出现,回应了一个再真实不过的当代困境:我们这一代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时,确实面临着信任门槛高、维护成本大、情绪风险重的问题。而一个永远在线、不吵架、不冷战、时刻懂你的 AI,自然也具备某种诱人的吸引力。
但话说回来,由算法生成的这份“贴心”,真的能替代人类之间那些复杂、细腻、不可控的情感连接吗?当陪伴被优化、亲密被设计,它带来的到底是治愈,还是更深一层的隔阂?Glow 的未来,不只是 MiniMax 在产品路径上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是国产 AI 在 C 端情绪陪伴领域的一次深水试探。这一仗打得成不成功,也许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技术与情感的下一场对话。
陪伴被设计之后,我们还需要真实的连接吗?
它到底是“情感经济”的新起点,还是一场短暂的产品泡沫,我们现在还不好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扇连接情绪与技术的大门已经被打开。未来它会带来疗愈,还是制造幻觉?这条路的选择权,终究握在每一个使用者手里。
当我们聊起 AI 恋爱陪伴时,真正值得思考的或许不是技术能不能“演情感”,而是:当算法比人类更懂得如何讨好我们,真实的人际关系又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明确无疑——在 Glow 等产品的推动下,亲密关系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你会选择这样一个永远不会让你失望,却也永远不可能真正爱你的“伴侣”吗?
原创文章,作者:李 金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moai.com.cn/archives/1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