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之家讯 7月18日,AI芯片初创公司“曦望Sunrise”正式宣布成立并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融资。作为一家聚焦于国产高性能GPU研发的企业,曦望的公开亮相意味着中国在核心算力自主化进程中又一关键节点的到来。

商汤系基因与徐汇“数字策源地”的联动

曦望Sunrise由前商汤执行董事徐冰担任董事长,两位联席CEO分别是前百度副总裁王湛与前AMD架构师王勇,均为国内AI产业早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根据企业登记信息显示,曦望母公司上海阵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虽成立已有五年,但其真正启动核心GPU研发布局是在2023年后,尤其在曦望品牌设立之后。
事实上,曦望本质上是商汤科技在芯片战略上的延续和结构性拆分。2020年起,王勇在商汤内部主导GPU芯片研发,后于阵量科技架构下独立,组建专注芯片的技术团队。至2024年底,公司已拥有员工150余人,核心成员来自AMD、商汤、百度、阿里等科技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公司在2024年营收24万元,净亏损1.9亿元,几乎全部投入于芯片研发及生态构建。这一数字凸显了“高研发-低收入”的典型硬科技初创特征,也侧面说明曦望当前仍处于技术攻坚期。
公司在研发理念上提出“用得起”和“用得上”两大关键词:前者聚焦于推动高性能GPU芯片的性价比突破,后者则意图实现更广泛的产业落地。这一双重目标明确了曦望在AI推理芯片领域的技术方向与市场立足点。
两轮融资共计逾10亿元,上市公司资本深度参与
不过,这场“官宣”只是其资本与技术路径的显性阶段。根据公开信息,曦望Sunrise为上海阵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徐汇区。
据企业公开查询平台显示,杭州曦望芯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6月,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是闫嘉宝,由上海阵量智能100%持股。上海阵量智能成立于2020年5月,注册资本为5亿元,法定代表人是曦望Sunrise联席CEO王勇。
曦望Sunrise自2025年1月起已获得两轮融资。第一轮由华胥基金、西藏联创永源与粤民投慧桥广晟贰号联合投资;第二轮则为7月初宣布完成的A轮融资,金额达10亿元,投资方包括三一集团旗下华胥基金、第四范式、游族网络、北京利尔、松禾资本、海通开元等多家产业与财务资本。同日,曦望还对外公布了旗下S2与S3两代核心产品的详细信息。

S2芯片定位于大模型推理GPU,采用7nm工艺、2.5D CoWoS封装、64GB显存,TDP为350W至450W,兼容CUDA生态,2023年7月已成功点亮,2024年量产1000片,计划量产万片,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 SXM,并接近H100 SXM水准。S3为“下一代AI大模型推理芯片”,以极致性价比为核心,号称推理性能提升超3倍,单Token推理成本可下降90%,预计将在2026年流片。
值得注意的是,曦望在软件栈层面亦保持全面自研策略,提供兼容CUDA的AI计算引擎与编译工具,全面支持Hugging Face、PyTorch、DeepSpeed等主流开源大模型及AI框架,强化从芯片到底层系统的闭环能力。
芯片序列方面,曦望S1为最早流片产品(2019年成功),基于DSA架构,专注于云边推理场景,目前累计出货超过2万颗。S2为训推一体化GPGPU产品,S3则将在多模态推理领域进行架构级创新。
商汤科技自2018年起启动AI计算原型机的预研工作,2019年发布SenseCore AI大装置,曦望芯片体系即是在此基础上演进。2025年5月30日,商汤宣布徐冰将专注于集团战略性新兴业务,进一步明确其对AI芯片业务的主导角色。
“用得起”“用得上”:从研发逻辑切入市场竞争
在技术路径上,曦望Sunrise强调“用得起、用得上”两大方向,其芯片路线并不简单追求性能极值,而是试图在大模型推理等核心场景中实现“高性价比”替代。当前产品线包括三款芯片:
S1为云边视觉推理芯片,主要应用于视频分析模型推理; S2为全自研架构、兼容CUDA生态的大模型推理GPGPU芯片,对标NVIDIA A100; S3则是正在研发中的第三代芯片,聚焦多模态大模型推理,计划通过架构革新压缩90%的推理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S1与S2均为一次流片即成功并实现量产,这在芯片创业公司中相对罕见,体现了研发团队的高成熟度。未来S3若能按期交付,将进一步打开公司在AI推理芯片市场的替代空间。
“从今天起,忘记‘追赶者’的身份——我们是挑战者,是未来定义者。”董事长徐冰在发布中提出了曦望的角色定位。“中国每年支付超千亿‘算力税’,创新血液不断流失。算力自主权,是AGI时代的呼吸权。”在当前AI产业高度依赖外部芯片平台、国内通用GPU基础能力仍未补齐的背景下,曦望试图建立一个自主可控、系统闭环的算力生态。
原创文章,作者:志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moai.com.cn/archives/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