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之家讯 10 月 29 日消息,OpenAI 宣布其资本结构重组已正式完成。重组后,其原非营利主体OpenAI Nonprofit 更名为 OpenAI Foundation,继续掌控其营利实体,并持有约 26% 的股份。员工与投资者则通过期权机制获得约 47% 股份,而伙伴 Microsoft 在营利实体中持股约 32.5%。

此次重构标志着OpenAI由传统非营利组织向“非营利控股营利实体”模式迈出关键一步。虽然OpenAI Foundation仍握有控制权,但营利主体成为可独立融资、扩张的股份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营利实体估值约 1300 亿美元。同时,微软扩大其在此轮结构中的地位,为其云服务和AI生态提供更强支撑。
OpenAI从2015年成立之初虽曾以“造福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为使命,但随着技术爆发、商业化压力增大,原非营利框架难以支撑庞大资本需求。此次重构正是在使命与资本之间的拉扯中落地。一方面,基金会继续保有控股权,以防营利化完全吞噬公共初衷;另一方面,营利实体获得传统科技公司那样的股权筹资能力。监管方面,California 和 Delaware 的司法审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力。
重构后,基金会计划率先投入约 250–300 亿美元用于健康研究、AI 安全技术等公共利益项目。 然而,实际操作中,“基金会握券但能否真正执行/监督营利实体”、以及“营利实体与员工持股如何与使命优先顺序匹配”依然留有观察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的持股比例(32.5%)已超过了OpenAI Foundation(26%)。虽然Foundation持有控制权,但微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商业利益与影响力,无疑将是未来OpenAI战略决策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平衡“人类福祉”与“股东回报”,将是OpenAI新架构下面临的长期挑战。
在短期内,此次股改或将使 OpenAI 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大幅提升。营利实体脱离传统非营利束缚后,更易获得外部投资、快速扩张。在宣布股权重组的同时,OpenAI已同意额外采购价值2500万美元的微软Azure云服务。对于微软而言,超过三成的持股加上长期 Azure 云服务采购协议(部分报道提及额外购买价值数千亿美元的 Azure 服务)意味着其在 AI 生态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但从长期视角看,关键在于:OpenAI Foundation能否真正对营利实体施加实质性制衡;营利实体能否在保有使命性的同时实现商业化规模;以及这套改构是否会成为 AI 领域中“非营利控制营利实体”的新范本。若执行有偏差,该结构可能被解读为“披使命外衣的商业帝国”。
首先,营利实体是否会借助此结构快速上市、扩大商业版图。其次,微软与OpenAI之间的合作如何在新结构下重新定义:微软持股三分之一左右,一方面意味着云服务采购、技术合作深化;另一方面可能意味着微软在AI生态中的角色进一步强化。最后,基金会的公共项目是否能真正脱离“背后股东博弈”而独立运作,其在AI安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力”将成为检验这次结构调整成效的风向标。
原创文章,作者:志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moai.com.cn/archives/1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