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之家讯 2025年8月8日至12日,北京迎来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200余家企业、1500多件展品齐聚一堂,前沿技术、产业趋势与实际应用在这里集中亮相。具身智能(Embodied AI)无疑是今年的高频词,但它如何真正落地,依然是摆在行业面前的最大挑战。

在大会现场,北京电控旗下的北电数智带来了一条完整的产业化路径。产业生态负责人吴岳在演讲中坦言,具身智能正处于商业化的临界点,但算力瓶颈、数据匮乏、场景适配难这三道“关口”,让不少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三道关口,三阶驱动力
算力方面,具身智能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资源,国内不少企业面临算力供给不足;数据方面,高质量真实场景数据采集难、成本高,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受限;场景适配方面,复杂多变的落地环境,让技术移植和大规模推广步伐放缓。
北电数智的应对方案,是以“1个AI底座+2个产业平台”为核心,构建“星火·新兴行业底座”,并推出全栈AI“三阶驱动力”——国产算力与算法高效适配的算力底座、面向仿真训练与数据合成的训练平台、以及基于可信数据库和隐私计算的数据保障体系。这不仅是技术堆栈的组合,更是一种针对产业化痛点的系统性回应。
从数据链到应用链
北电数智将“场景+数据”作为核心驱动,搭建了覆盖数据采集、标注、管理、训练、评测、部署、回传的全链路平台。在真实产线场景的基础上,公司构建了贴近物理规律的仿真环境,生成高保真仿真数据,帮助机器人在虚拟与真实之间快速迁移,提高适应性和落地效率。
这种从“数据链”到“应用链”的能力,使得具身智能在工业、服务等多类场景的落地变得可复制、可扩展。例如,在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北电数智已部署特种人形机器人执行高频巡检任务,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和实时设备诊断,为AIDC等高精度环境提供安全保障。
生态共创的产业“建链”
具身智能要走向万亿规模应用场,单一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北电数智正与产业头部力量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通用机器人大模型与仿真训练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工业领域,他们探索机器人在传统产线的边缘训练与低延迟推理应用;在服务领域,则打造从云端大脑到端侧本体的完整解决方案,覆盖商业、家庭、医疗等需求。
随着模型、数据、算力、本体、行业应用的协同突破,具身智能的落地速度有望加快。但在这条路径上,算力与数据资源的持续供给、跨行业场景的适配能力,依然是行业必须正面应对的长期命题。
北电数智的答案,是继续开放算力与数据能力,与合作伙伴共促具身智能从“技术验证”跨越到“规模化应用”。而这场跨越,或许将是未来几年机器人产业格局变化的关键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志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moai.com.cn/archives/12293